肺痈

来自医学百科

肺痈,病名。肺部发生的痈疡。证见发热振寒咳嗽胸痛,气急,甚则咳喘不得平卧,吐出腥臭脓性粘痰,或咳吐脓血等。《金匮要略.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》:“咳而胸满,振寒,脉数咽干不渴,时出浊唾腥臭,久久吐脓如米粥者,为肺痈。”《医门法律》卷六:“肺痈由五脏蕴祟之火,与胃中停蓄之热,上乘乎肺,肺受火热熏灼,即血为之凝,血凝即痰为之裹,遂成小痈。”治宜清肺化痰解毒排脓,一般可选用《千金》苇茎汤清金饮、麦冬肺饮葶苈大枣泻肺汤元参清肺饮等方。咳吐脓血者,用排脓散、《金匮桔梗汤、酌加鱼腥草野荞麦根等药。日久伤及气阴,治宜养血益气清热化痰,用桔梗杏仁煎。《济生》桔梗汤等。本病与肺脓疡、肺坏疽等相似。

基本概述:

肺痈,中医病名。肺部发生的痈疡。证见发热振寒咳嗽胸痛,气急,甚则咳喘不得平卧,吐出腥臭脓性粘痰,或咳吐脓血等。《金匮要略.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》:“咳而胸满,振寒,脉数咽干不渴,时出浊唾腥臭,久久吐脓如米粥者,为肺痈。”《医门法律》卷六:“肺痈由五脏蕴祟之火,与胃中停蓄之热,上乘乎肺,肺受火热熏灼,即血为之凝,血凝即痰为之裹,遂成小痈。”治宜清肺化痰解毒排脓,一般可选用《千金》苇茎汤清金饮、麦冬平肺饮、葶苈大枣泻肺汤元参清肺饮等方。咳吐脓血者,用排脓散、《金匮桔梗汤、酌加鱼腥草野荞麦根等药。日久伤及气阴,治宜养血益气清热化痰,用桔梗杏仁煎。《济生》桔梗汤等。本病与肺脓疡、肺坏疽等相似。 

肺痈是肺部发生痈疡、咳唾脓血的病症,类於肺脓疡、肺坏疽等疾患。多因风热病邪阻郁於肺,蕴结而成;或因嗜酒或嗜食煎炸辛热厚味,燥热伤肺所致。 病情变化一般分为三期: 表证期: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、出汗、咳 嗽胸痛、脉浮数等症; 酿脓期:主要表现为咳逆胸满、胸痛、时时振寒、脉象滑数等症; 溃脓期:主要表现为咳吐脓血腥臭。也可续於其它疾病

肺痈是肺叶生疮,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。临床以咳嗽、胸痛、发热和吐痰腥臭,甚则咳吐脓血为特征。西医的肺脓肿、化脓性肺炎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等,均可参考本证辨证论治

病因病理

1,感受风热

感受风热,或者感受风寒郁而化热,肺部受邪热熏灼,热雍血淤,热盛则肉腐血败,而成为痈脓.

2,正虚痰热

痰热素盛,熏蒸于肺;正气不足而内虚,卫表功能减退减弱,外邪乘机入侵,均可能导致本症状的发生.

辨证要点:

发病多急,常突然寒战高热,咳嗽胸痛,呼吸气粗。 咯吐多量黄绿色脓痰或脓血痰。吐入水中,“沉者是痈脓,浮者是痰”,气味腥臭。 x线胸部摄片检查可见肺脓疡病灶。

辨证分析:

本证病因为风热犯肺,或痰热素盛,以致热伤肺气,蒸液成痰,热壅血瘀,肉腐血败,成痈化脓。病变部位在肺,病理性质主要为邪盛的实热证候,为热毒瘀结在肺。 临床辨证一般多按病程的先后各个阶段,分为初期(表证期)、成痈期、溃脓期、恢复期,以作为分证的依据。治疗以清热解毒散结,解毒排脓为主。在未成脓前应予以大剂清肺消痈之品以力求消散,已成脓者当解毒排脓,按照“有脓必排”的要求,尤以排脓为主要措施。脓毒清除后,再予补虚养肺

辨证论治

(一)初期

【证见】 恶寒发热,胸痛,呼吸不利,口干舌苔薄黄,脉浮滑而数。

【治法】 清肺祛邪

【方药】

1.主方银翘散(吴鞠通温病条辨》)加减

处方:金银花18克,连翘15克,芦根20克,竹叶10克,荆芥10克,薄荷6克(后下),瓜蒌15克,鱼腥草30克,甘草6克。水煎服。

2.中成药

(1)羚翘解毒丸,每次l丸,每日3次。

(2)银芩解毒片,每次片,每日3次。

3.单方验方

(1)肺痈汤(王国庆等《日本汉医方选》)

处方:桔梗、黄芩各3克,杏仁、贝母各4克,瓜蒌根、白芥子、甘草各2克。水煎服。

(2)清痈汤(刘正锡《新千金方》)

处方:金银花50克,芦根50克,黄芩25克,薏苡仁25克,杏仁15克,紫菀10克,桃仁10克,浙贝母10克,鱼腥草30克,桔梗10克,甘草6克。水煎2次分2次服,每日剂。

(二)成痈期

【证见】 壮热寒战;胸痛转侧不利,咳吐腥臭脓痰。舌苔黄腻脉滑数。

【治法】 清热解毒,化瘀消痈。

【方药】

1.主方苇茎汤(孙思邈《千金要方》)合如金解毒散(张介宾《景岳全书》)加减

处方:苇茎30克,冬瓜仁20克,薏苡仁20克,桃仁12克,桔梗12克,黄芩12克,黄连10克,栀子10克,鱼腥草30克,红藤30克,蒲公英20克,瓜蒌仁18克,甘草6克。水煎服。

2.中成药

(1)穿心莲片,每次片,每日3次。

(2)鱼腥草注射液,每次2毫升,每日3次,肌肉注射

3.单方验方

(1)消痈汤(赖天松等《l临床奇效新方》)

处方:金银花50克,黄芩、薏苡仁各25克,杏仁、紫菀、桃仁、陈皮橘红生甘草各15克,芦根50克。水煎服。

(2)荞麦制剂(南通市中医院验方)

干野荞麦根茎250克,切薄片,加水或黄酒1 250毫升,置于瓦罐内,以竹密封,隔水文火蒸煮3小时,最后得净汁约1 000毫升,加防腐剂备用。每次服30.40毫升,每日3次。一般病例用水剂;如发热、臭痰排不出或排不尽,经久不愈,宜采用酒剂

也可用野荞麦根茎60克煎服,每日剂,但效果较差。以原生药中提取的“黄烷醇”,每服4片,每日3次,个别增大剂量为每次片,每日4次,有较好的祛痰排脓作用。

(三)溃脓期

【证见】 咳吐脓血,腥臭异常,气喘甚则不能平卧,身热,烦渴欲饮。舌质红或红绛,苔黄腻,脉滑数。

【治法】 排脓解毒。

【方药】

1.主方加味桔梗汤(程钟龄《医学心悟》)加减

处方:桔梗15克,薏苡仁20克,川贝母12克,金银花18克,白及12克,鱼腥草30克,野荞麦根30克,败酱草20克,黄芩12克,甘草6克。水煎服,每日剂。

咯血者,可加牡丹皮12克,三七末3克,紫珠草30克,藕节20克。伤津者,加沙参15克,麦冬12克,天花粉18克。气虚者,加黄芪18克。

2.中成药参照成痈期用药。

3.单方验方参照成痈期单方验方。

(四)恢复期

【证见】 身热渐退,咳减,脓痰日少,神疲纳呆气短自汗盗汗午后潮热。舌质红或淡红,脉细数无力

【治法】 养阴补肺。

【方药】

1.主方沙参麦冬汤(吴鞠通《温病条辨》)加减

处方:北沙参18克,麦冬15克,玉竹15克,太子参12克,桑叶12克,桔梗12克,薏苡仁18克,冬瓜仁20克,百合18克,川贝母10克,甘草6克。水煎服。

若低热者,加青蒿15克,白薇地骨皮各12克。咯痰腥臭脓浊者,加鱼腥草30克,败酱草20克。

2.单方验方

(1)复方贝及散(刘国普验方)

处方:白及120克,浙贝母、川贝母、百合各30克。共研细末,早晚各服6克。

(2)野荞麦制剂参见成痈期。

参看